軟體開發四大階段是什麼?Development、Testing、Staging、Production的差異

軟體開發上線的流程包含四大環境:軟體開發、軟體測試、擬真與正式環境,各階段分工明確,確保軟體穩定運行。

Dec 2, 2024
軟體開發是一個需要經過迭代、調整的工作,在這個軟體開發已經漸趨成熟的時代,軟體開發基本上會經過幾個基本的階段(環境):DevelopmentTestingStaging,以及最終的 Production。這些階段不僅有助於開發過程的規範化,也能減少潛在問題的發生,確保軟體能穩定運行。以下我們將逐一介紹這四大階段的定義與差異。

四大開發環境

一、開發環境 (Development)

Development 階段是整個軟體開發的起點,專注於功能的實現與程式碼的撰寫。這個階段通常由開發團隊負責,旨在將需求轉化為具體的功能。
主要活動:
  • 需求分析:根據需求文件,開發團隊確認功能範圍。
  • 程式碼撰寫:實現核心邏輯與功能模組。
  • 本地測試:檢查基本功能是否正常運行。
特點:
  • 環境特性:開發環境通常在本地或雲端伺服器,包含所有測試工具與開發資源。
  • 靈活性高:開發者可以頻繁修改程式碼,測試創新功能。

二、測試環境 (Testing)

Testing 階段主要負責軟體功能的驗證與問題的排查。這個階段通常由測試團隊進行,重點是確保程式碼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
主要活動:
  • 單元測試:檢查每個模組是否正確執行。
  • 整合測試:驗證各模組之間的互動是否順暢。
  • 自動化測試:運用工具進行大規模測試,提高效率。
特點:
  • 環境特性:模擬接近實際運行的環境,但資料為測試用例。
  • 問題排查:專注於發現程式碼中的 Bug 與邏輯漏洞。

三、擬真環境 (Staging)

Staging 是介於 Testing 與 Production 之間的過渡階段,其主要目的是模擬真實環境,進一步檢查系統的穩定性,為正式上線做好準備。
主要活動:
  • 接近真實的環境測試:使用與正式環境相似的伺服器、資料和設定。
  • 最終驗證:確保應用程式能在實際情境中正常運行。
  • 用戶測試:部分情況下,讓內部用戶試用軟體以獲取反饋。
特點
  • 環境特性:接近 Production 環境,但不會影響真正的用戶。
  • 最後檢查:專注於測試完整的使用流程和邏輯。

四、正式環境 (Production)

Production 是軟體開發的最後階段,軟體正式部署到實際環境,供用戶使用。這是所有開發與測試工作的最終目的。
主要活動:
  • 正式上線:將軟體推送至伺服器,供所有用戶使用。
  • 監控與維護:觀察系統表現,及時修復問題。
  • 版本管理:針對用戶反饋,計劃後續的更新與優化。
特點
  • 環境特性:真實用戶的操作環境,任何問題都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。
  • 高穩定性要求:需要確保系統運行順暢,並防範任何中斷或漏洞。
 

各環境差異

 
在軟體開發的不同階段中,開發環境(Dev)測試環境(Testing 或 Stg)、以及正式環境(Prod)的硬體規格配置會有所差異。這些差異主要是基於各階段的需求與用途,通常遵循由低到高的順序進行配置:Dev → Stg → Prod

一、硬體要求從低到高

開發環境(Dev):硬體要求最低,開發環境的主要用途是給工程師進行功能開發和初步測試,因此硬體配置相對簡單即可。原因在於:
  • 功能測試為主:開發環境重點是確保功能的基本實現,並不涉及大規模流量或高效能的要求。
  • 資源有限:開發階段通常需要同時運行多個開發環境(例如不同功能模組的分支),過高的硬體規格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
  • 成本考量:由於這些環境僅供內部使用,性能不足的問題並不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。
測試環境的硬體配置會根據測試的類型而有所不同,其目的是模擬實際使用情境來驗證軟體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。正式環境是軟體運行的最終階段,也是所有用戶直接接觸的環境,因此硬體規格需要達到最高水準,以保證穩定性與可用性。

二、為什麼環境配置需要階梯式分配?

這種由低到高的配置順序有幾個主要好處:
  1. 成本效率:開發與測試階段的環境配置較低,能節省硬體成本,將資源集中於更關鍵的正式環境。
  1. 針對性配置:每個階段的需求不同,硬體配置可以根據實際用途靈活調整,避免資源浪費。
  1. 模擬真實場景:在需要時,將測試環境提升至正式環境的規格,有助於更真實地模擬軟體在實際使用中的效能表現,降低上線後出現問題的風險。

三、如何決定各環境的硬體規格?

  1. 預算:硬體配置的高低與預算密切相關,應根據資金分配平衡不同環境的需求。
  1. 測試需求:如果測試範疇僅限於 Bug 修復或流程驗證,則可降低測試環境的硬體規格;若需要進行壓力測試,則應拉高配置。
  1. 用戶規模:正式環境的規格應以實際用戶規模為基礎,並考慮一定的彈性,預留未來增長的空間。